历史上最强盛20大帝国(三)

下面继续我们的强盛帝国系列。

10. 沙皇俄国(Russian Empire)

维度得分/满分简要说明
存续时间 (8)5/8彼得大帝改称帝起(1721),至一战后俄国革命结束,近两百年
人口与领土 (20)19/20疆域跨欧亚,19 世纪时面积世界第一,人口多元而庞大,且对世界传统文明区域西欧,中东,东亚都直接接壤
对后世影响 (30)26/30东正教世界的核心,后期扩张影响东欧、中亚与远东格局
影响力范围 (15)14/15北至北冰洋,东抵太平洋,南下高加索与中亚,对东欧有强势影响
科技经文成就 (15)12/15有杰出的基础科学与文学艺术成就(门捷列夫、托尔斯泰、陀思妥耶夫斯基),但工业化滞后
制度创新 (6)3/6农奴制改革不彻底,专制色彩浓厚,近代转型艰难
军事能力 (6)4/6多次击败或抗衡北欧、奥斯曼等强国,横扫中亚,但对外战争普遍伤亡惨重
合计83/100

起止年份

1721 年(彼得大帝颁布《帝国诏书》)至 1917 年(二月革命后君主制崩溃)

重要事件年份

  • 1721 年:彼得一世击败瑞典后,沙俄正式称帝
  • 1861 年: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
  • 1905 年:日俄战争失利,革命暗流涌动
  • 1917 年:二月革命推翻沙皇,帝国终结

作者简评:沙皇俄国以庞大的领土与多民族融合为特征,是东欧与中亚地缘政治的主导力量。虽然诞生了璀璨的文学艺术,但经济与制度改革的滞后也为其走向覆灭埋下伏笔。其余波影响后来的苏联乃至当代俄罗斯。、

11. 奥斯曼帝国(Ottoman Empire)

维度得分/满分简要说明
存续时间 (8)6/81299—1922 年,跨越六百余年,横跨欧亚非要冲
人口与领土 (20)17/20盛时三围维也纳,统治巴尔干、中东、北非,大约三千万人口
对后世影响 (30)26/30深刻影响现代中东、巴尔干的民族与宗教格局,阿拉伯世界最后一个大一统帝国
影响力范围 (15)13/15扼地中海、黑海要冲,控制欧亚陆路商道,影响东西方贸易
科技经文成就 (15)11/15建筑(清真寺、宫殿)、军事工程称雄一时,但工业化滞后
制度创新 (6)4/6行省管理与苏丹-宗教并行体制,行政效率较近代前政权较高,但后期腐败
军事能力 (6)4/615世纪攻下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作为新都伊斯坦布尔,16 世纪火器军制先进,后期对欧洲战线不断败退
合计81/100

起止年份

1299 年(奥斯曼家族起势)至 1922 年(苏丹退位)

重要事件年份

  • 1453 年:攻占君士坦丁堡,拜占庭覆亡
  • 1520—1566 年:苏莱曼大帝在位,帝国版图极盛
  • 1683 年:维也纳之战失利,开始衰退
  • 1922—1923 年:土耳其民族运动崛起,苏丹制灭亡

作者简评:奥斯曼帝国是欧亚大陆的古老强权之一,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统治了庞大的穆斯林与基督教混居区域。其衰落影响了巴尔干半岛的民族独立运动,也深刻改变了现代中东国家的版图走向。

12. 苏联(USSR)

维度得分/满分简要说明
存续时间 (8)3/81922—1991 年,约 69 年,冷战时期全球另一超级大国
人口与领土 (20)18/2020世纪世界面积最大国家,人口近三亿,涵盖东欧与中亚广阔区域
对后世影响 (30)24/30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举起共产主义大旗的国家,但二战胜利后就迅速堕向大国沙文主义(其实苏芬战争已有征兆),并无力控制内部官僚阶级腐败,同时冷战格局主导 20 世纪政治走向,突然内部解体一方面是咎由自取,一方面也对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影响恶劣,所以打出了目前的最低分24
影响力范围 (15)14/15影响东欧、中亚、东亚部分地区及全球共产主义运动都受其影响
科技经文成就 (15)12/15航天、核能、重工业领先,文学艺术独具风格,但电子工业落后,经济结构僵化
制度创新 (6)4/6首倡共产主义振奋人心,但难掩大国沙文本色,内部也迅速僵化
军事能力 (6)5/6核武器与常规武力兼备,可单独与美国抗衡,极盛时号称8小时解放全欧洲,海军稍弱
合计80/100

起止年份

1922 年(正式建国)至 1991 年(宣布解体)

重要事件年份

  • 1922 年: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
  • 1941—1945 年:苏德战争,二战东线决定世界命运走向
  • 1947—1991 年:冷战,与美国长期对峙
  • 1991 年:苏联解体

作者简评:苏联在二战后崛起为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。在核竞赛、太空竞赛和意识形态较量中引领了整个后半个 20 世纪的国际局势。然而内部行政腐败僵化,对电子工业判断不足导致后期科技差距被拉开,国际上侵略弱小国家,背弃理想,最终导致了轰然解体,改写了世界政治版图。

13. 拜占庭帝国(Byzantine Empire)

维度得分/满分简要说明
存续时间 (8)8/8330—1453 年,延续逾千年,又名东罗马帝国
人口与领土 (20)17/20巅峰时控制巴尔干、小亚细亚、地中海东岸约三千万人口
对后世影响 (30)25/30保留古希腊-罗马遗产,影响东正教与文艺复兴进程
影响力范围 (15)11/15统御东欧与近东,对西欧中世纪也有间接影响
科技经文成就 (15)12/15神学、艺术、建筑(圣索菲亚大教堂)辉煌,延续古典学术,但步入世界近代前夕时已衰败,无任何现代科学贡献
制度创新 (6)3/6皇帝-教会合一政体延续罗马法脉络,行政体系复杂稳固,是古典时期地中海文明的巅峰
军事能力 (6)3/6多次凭借城防与希腊火等独特技术抵挡强敌入侵,但开疆拓土乏力
合计79/100

起止年份

330 年(东都确立)至 1453 年(首都被奥斯曼攻陷)

重要事件年份

  • 330 年: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
  • 527—565 年:查士丁尼一世时代的鼎盛与法典编纂
  • 1054 年: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
  • 1453 年:君士坦丁堡陷落,帝国终结

作者简评:拜占庭作为古罗马在东方的延续,不仅传承了古典法制与文化,也保存了大量希腊思想与典籍,客观上为后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源泉。其宗教与艺术成就,对东欧地区的文明历程产生深刻影响。但其本身是作为一个兴盛帝国的遗种而得以延续,其大部分存续时期,更多是因为周围的西欧疲于互相争夺而无法将力量投送至近东地区,而阿拉伯世界尚未兴起,可以说是苟延残喘,无法与历史上的开创性帝国相提并论,更多是因为其代表的文化符号所以被后人凭吊。

14. 明朝(Ming Dynasty)

维度得分/满分简要说明
存续时间 (8)6/81368—1644 年,约 276 年,推翻元朝后重建汉人政权
人口与领土 (20)17/20东亚核心区在统治期间人口激增,实控领土不如汉唐,集中于汉地十八省与奴儿干都司,周边藩属遍布东亚,东南亚
对后世影响 (30)26/30重视儒家正统,汉族古典文明的最后一个巅峰,白银货币化加速市场经济,一定程度参与早期的全球贸易,朝贡体系深刻影响东亚及东南亚近代人文
影响力范围 (15)12/15郑和下西洋一度远航至非洲东岸,但后期海禁束缚对外交流,也间接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沿海的蚕食
科技经文成就 (15)11/15手工业(丝、瓷)等商业繁盛,市民文学兴盛,水利农业天文学发达,但晚期基础科技理论研究已开始落后同时代欧洲,科技革新停滞
制度创新 (6)3/6内阁与厂卫制度并存,君权加强,部分改革流于半途,资本主义萌芽也因帝国晚期无力维系统治而中断
军事能力 (6)4/6前期驱逐蒙古势力并维护边防与属国朝鲜等,后期因宦官与财政问题削弱
合计79/100

起止年份

1368 年(明朝建立)至 1644 年(崇祯自缢,李自成与清军先后攻陷京师)

重要事件年份

  • 1368 年:朱元璋建明朝
  • 1405—1433 年:郑和七下西洋
  • 1449 年:土木堡之变,国力由盛转衰
  • 1644 年:李自成攻陷北京,明亡

作者简评:明朝在政治、经济与文化上延续了汉人王朝的传统。其早期的海外探索规模远超当时西方,却在随后的海禁政策下失去远洋优势。最终因内政腐败、边患频仍而式微,留给后世无尽的历史反思。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工业革命与地理大发现都依赖现代科学基础,即使有人可以像历史上的光武帝刘秀那样,站出来中兴明帝国的统治,中华文明如果想避免19世纪的全面落后,17-18世纪都必须加速全民教育与理论科学研究。而要想实现这些,某种程度来说,原来的生产关系制度就必须先改变,要么就是自下而上的革命,要么像近代日本一样自上而下的维新。无论采取哪种路径,都意味着旧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转变——既要在思想层面冲破传统的桎梏,也要在经济层面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与分配机制,为学术研究、科技创新和教育普及提供更加宽松且有效的环境和资源支撑。

一点发散:(一个人,也许最热爱,最了解的,永远是自己的原生文明。)明朝如果想在17-18世纪抓住工业革命的先机或者至少不落后于同时代帝国,必须扭转“重农抑商”的古典思维,顺应全球化早期趋势,鼓励商品贸易与手工业发展,从而为现代工业提供必要的商贸基础。同时,只有真正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,才会在教育上投入更多,推动数学、物理、天文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突破,使得后来能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。否则,即便明朝(或者说中华文明)在内政上有所整顿,终究难逃被君主时代的固有思维束缚,被即将到来的全球工业化竞争所淘汰。

虽然历史无法假设,但我们从明朝的兴衰中得到的经验教训,是当外部世界迅速扩张、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时,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模式和思想模式,就会错失良机,乃至于被时代的洪流远远抛在后面。也正因如此,许多后来的改革者才更加认识到,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与科研体系,建立更具活力的社会经济体制,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若无此认知,无论是像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举,还是短暂的“拨乱反正”,都只会是一时的回光返照,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